聯合報 報導永和社大營造的人工濕地

2007010109:06
家庭汙水 11池「吸肥」才歸新店溪
【聯合報/記者 羅嘉薇】
2007.01.01 03:29 am
 

濕地有沼澤、湖泊、人為的水庫、池塘、魚塭和水田等不同型態。濕地土壤具有非常高的養分,適合許多水生植物生長;這些植物又吸引魚、蝦、蟹、留鳥和候鳥等前來覓食、繁衍。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棲地。

構築人工濕地,就是要模擬大自然,把逐漸消失的稀有棲習環境,還給蟲魚鳥獸。耕作方式與傳統水田相同,要除草、翻土,實行晶化作業,曝池、壓密讓底土顆粒細緻,讓水分不會滲漏,然後便能加水、加肥料開始播種植物了。

永和社大營造的人工濕地以家庭汙水施肥,汙水流經十一個大小池子後,汙染物被微生物群的生化作用分解成養分,被植物吸收利用;水排到新店溪時已乾淨多了。因此,推廣人工濕地,不僅具景觀價值,還有涵養水源、保育生態的功能。

永和社大師生認為,比起種草皮,河濱地營造成人工濕地的費更少,棲息物種更多元,更有助於水源涵養、水質淨化。

在人們把土地還給自然、構築濕地過程中,也反思「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重新向大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