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歷史聚落(一)

2012100517:33

聽聞多次位於台北汀洲路三段230巷底的寶藏巖故事

對她一直有著神祕的感覺

這天終於準備尋寶去了

首先是迎面而來的藝術牆

充滿了童趣 讓我有回到兒時的感覺

頓時心曠神怡

 

 

不僅色彩繽紛 人物造型也可愛極了

 

第一站是寶藏巖寺

 

寶藏巖本址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臨虎空山北麓,

是現行台北市定古蹟。

該地除了擁有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市定古蹟之外,

另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

亦現行台北市定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

 

寶藏巖寺規模雄偉壯觀

 

[寶藏巖寺小簡介]~資料摘自寺廟檢視~

17世紀末,清朝正式統治台灣,大陸漳泉移民開始移民台灣。移民地點雖以台南鹿港艋舺為主,但現今台北公館仍有少數沿著新店溪上岸的台灣前民。靠虎空山小山坡而建的寶藏巖正是當時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一說為女)所建。寶藏巖的巖又稱巖仔,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縣志》:「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可見巖仔在當時應專指佛寺。而寶藏巖正是主祀觀音的山邊佛寺,因此台灣人亦稱該巖為「觀音亭」,除此,也有「石壁潭寺」、「寶藏寺」、「觀音媽廟」等名稱。19世紀後,觀音亭成為古亭公館一帶泉州安溪人的民間信仰中心,該虎空山於是又因為觀音亭坐落,成為台灣許多名為「觀音山」的一座。其中該「古亭」地名,一說即為與觀音亭有關。
 

 

寶藏巖寺擁有傍水山坡、

漳泉廟宇與戰後違建眷村等等的人文特殊景觀,

1997年6月後,受到部分台灣學者及民眾的普遍注意。

經過整建與媒體報導,

2006年《紐約時報》將寶藏巖納入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

與全世界最高樓,台北101大樓齊名。
 

 

離開寶藏巖寺

一排信箱排排坐迎接遊客 有趣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