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蛙來敲門(內容簡介)

2007012515:25
/BookImg/GSU/GSU0090.jpg
 
當青蛙來敲門:新店溪左岸的溼地故事
 
張瀚元 著
左岸 出版
定價:NT. 280 元
2005/12/2 初版
裝幀:15×21cm 平裝160頁
 
【得獎與推薦】
此刻讀著事件簿,會心地神遊回那個婚宴現場,也漫溯回我們始終疏離的漫長歲月。瀚元字裡行間的憂忿和不平,多像這些年來推我離群的浪濤!原來他也在同一波浪濤裡掙扎泅泳,也真的一直在「公共事務」裡用力。但此刻我不禁要感謝,他讓我看到:環境問題是私事,也是公共事務;而「公眾」也可以是組織鬆散,機能靈活不僵化的「一群個人」。——《女農討山誌》作者阿寶
「人工濕地」設立的首要目標,就是將消極的棲地保護原動力,轉化為積極的行動——營造逐漸消失的稀有棲境。首先要看懂大自然的運行原理,以生態工法的方式應用,進而模擬出大自然。生態工法不是將工程構造物漆成綠色,或裝飾些假花假草,這樣並沒有實質生態功效,而是要是讓石頭縫裡自然地長出草、樹,植物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吸引昆蟲鳥獸,這樣就有生態功能,也同時展現生機旺盛的美的景觀。而人文生活就是將濕地視為生活圈的一部份,這個圈子裡有水鳥及魚類陪伴,懂得這些原理,人工濕地才擁有存在的意義。——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章波教授 
【內容簡介】

 

一群充滿傻勁、從沒拿過鋤頭的都市人,在寸土寸金的都市河岸地,用人工與自然對話的方式,完成「構築濕地」的夢想。植物可以為人所栽種,魚種可以為人所飼養,但活躍的蛙類、有翅膀的鳥類,卻用行動來表示他們的選擇……這座濕地農場並榮獲二○○四年全球最大民間「福特保育暨環保環保獎」首獎

這是一件令許多環保團體感到疑惑甚至憤怒的事情,為什麼所謂的「生態園區」居然會進駐大型怪手開挖?還把雜草都剷除?這一切的良善美意直到「候鳥」來驗收,「生態工法」才被實際地體驗…在台灣,我們只高呼生態工法,但是,有什麼具體的例子告訴我們「成功的生態工法原來是這樣的」?

不要懷疑!故事的起點發生在人煙最密集的永和,一群熱心的社大講師和義工在寸土寸金的新店溪中正橋畔覓得一塊廢棄的高爾夫球場,然後開始整地,計畫開墾出生態體系最豐富的「濕地生態」。最不可思議的是,怪手司機也到了這裡,為了適應大型機具不易進入的濕地地形,怪手只好表演「吊點滴」,將油桶舉高,讓油順著接妥的配管注入油箱,而不依賴加油的大卡車。一反國內所謂「生態池」的建造,不採用池子底部鋪設「不透水布」的施工方式,但是,又不能任由好不容易挖鑿的人工池子裡面的水都滲入地下水,於是這一群整天穿著雨鞋的生態專家民眾,善用大自然的特性,「擾亂一池清水」,等待懸浮的泥沙依照大、小顆粒沈澱,讓小顆粒自然地填補大顆粒之間的空隙,就成了「膏狀底泥」。既不會漏水,又能保持生態池子內的生物多樣性,保留一切濕地自我調整的能力。他們不只是觀察、紀錄花花草草,而是更進一步瞭解自然,瞭解「棲地」特性,「創造」大自然,「構築濕地」,誰說人類的介入只會減少「生物多樣性」,而無法創造「生態多樣性」?我們以為越是自然就是越不要去「入侵」自然,但是,當我們現實的處境就是依賴都市的生活方式時,我們僅能期許以越來越深刻地對「自然」的瞭解,更「技術」的操作,來經營一座生態農場。你相信自然與「人造」的界線原來是可以挑戰的嗎?不用訴諸環保單位的評估,才能驗收成果;植物可以被人種植、魚類可以被人養殖,但是來來去去、對環境最具「選擇」權力的候鳥可以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自然天堂。

~以上資料來自SINO讀書共和國~

候鳥來驗收

 
執筆:張翰元;策劃:永和社區大學/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剛羽化的樺斑蝶11月天,氣溫已漸漸轉涼,河畔的芒草抽出黃白的花穗,不時隨風低垂擺盪,彷彿傳送著一波波的蕭瑟和秋意。

農場附近的河心沙洲上經常停有一群高頭大馬的蒼鷺,岸邊也常有夜鷺和白鷺在此駐足。他們總是凝望著水面,緊盯著水中的可疑動靜,伺機捕捉游魚。偶而也有三兩隻鷺鳥從容飛過,但無論是飛行或停駐,他們悠閒的動作總是教人忘卻都會生活的繁忙節奏,宛如置身於幽靜的鄉野田園。而事實上,繁華的永和市區近在咫尺呢!

在農場溼地區初建成的這段時間裡,數種水鳥已經陸續前來拜訪。其中除了附近濱岸和灘地一帶常見的蒼鷺、夜鷺、小白鷺……等等,最讓人興奮的莫過於鷸鴴科鳥類的出現了。

* * * * * * * * *

11月天,氣溫已漸漸轉涼,河畔的芒草抽出黃白的花穗與遠道來訪的小水鴨相映成趣。第一次看見小環頸鴴時共有三隻,後來陸續來了一些同伴,形成了一、二十隻的群隊,有時也有幾隻「東方環頸鴴」夾雜其中。比起成群的小環頸鴴,單獨出現的磯鷸就顯得形單影隻了。磯鷸在河川水域並不算難見,是較能深入內陸地區的鷸鴴科鳥類之一。一般而言,鷸科鳥類在外型上擁有較長的雙腳和和嘴喙,覓食動作也較為連續,他們常一邊行走於灘地上,一邊用長嘴插入土探尋無脊椎類動物。由於是用觸覺而非視覺覓食,他們多半會一路插、插、插個不停,顯得十分忙碌的樣子。

別以為鷺鷥鳥都很普通,有些鷺科的鳥類也並不常見。初冬的一天早晨,我們一夥人照例邊吃早餐邊觀察鳥類,原本看到鷺鷥之類的鳥影潛意識裡多少總會自動忽略,不過遠方生態池裡站的一隻鷺鳥硬是讓大家覺得「怪怪的」,長得就是不一樣。找了圖鑑一翻……怪怪,這可不就是少見的「池鷺」嗎。

另一種也不算常見的鷺鳥是「黃小鷺」,顧名思義,他們可說是小一號的鷺鷥,體色有如枯黃的草莖。他們的隱身術堪稱一絕,能夠善用其枯草般的體色躲在蘆葦之類的高莖草叢之間,並把頭向後仰,嘴喙筆直朝天,就這麼靜靜不動地蹲著,偽裝成草莖一般。我們總要趁他忽地飛過池岸時才得驚鴻一瞥,匆匆瀏覽他的身影。

候鳥過境期間,「斑點鶇」、「白腹鶇」、「野鴝」、「黃尾鴝」…等鶇科的鳥類也時常在農場週邊現蹤。

* * * * * * * * *

農場的溼地區甫完成蓄水之際,傍晚總有成群的「家燕」和「洋燕」飛到水域上方覓食。農場的溼地區甫完成蓄水之際,傍晚總有成群的「家燕」和「洋燕」飛到水域上方覓食,數量之多宛如大軍壓境,十分壯觀。加上燕子實屬善飛的族類,每每表演俯衝翻騰,總是教人看得目瞪口呆。事實上他們覓食的方式即是邊飛邊吃,在空中將嘴張的大開,飛蟲就這麼一一吞進肚中。

* * * * * * * * *

除了候鳥,農場溼地也出現了一些讓我們欣喜不已的留鳥,包括「翠鳥」、「白腹秧雞」,以極最得我們疼愛的「紅冠水雞」。有一次,我還見到不十分常見的「翡秧雞」的蹤影。此外在田園區裡,「紅鳩」、「珠頸斑鳩」、「白頭翁」、「褐頭鷦鶯」、「紅尾伯勞」、「大卷尾」、「綠繡眼」、「麻雀」、「斑文鳥」、「黑臉巫鳥」……等分佈普遍的鳥種自然也都不在話下。當然,惱人的「家八哥」、「泰國八哥」、「烏領椋鳥」、「喜鵲」等外來鳥種也為數眾多,時有喧賓奪主之勢。

貢德氏赤蛙在潘潘池留下的卵粒 黑框蟾蜍

鳥兒們的到來,對我們是莫大的鼓舞。也許一般人不覺得這些出現在農場裡的鳥類有什麼大不了,但是對我們而言卻意義非凡。看著他們安然地棲息在農場裡,在我們為他們準備的溼地中活動、覓食,在岸邊草叢的角落裡藏身、築巢,我們的心裡真有說不出的快慰。

在構築溼地裡,植物可以為人所栽種、魚種可以為人所飼養,但是有翅膀的鳥朋友們卻不是輕易可以人為控制的。我們營造的棲地環境究竟適不適合他們?雖然無法以說話回答,他們卻能用行動來表示他們的選擇。如果說,我們進行的是生物多樣性的棲地生態工程,那麼這群候鳥們無疑是這項工程最好的驗收者。

本文節錄自左岸文化出版之《當青蛙來敲門─新店溪左岸的溼地故事


本會與左岸文化共同合作之好書連載──「當青蛙來敲門」已全數刊載完畢,溼地日專欄也即將告一段落,書中,中正橋下的生態農場因地主另有他用而面臨存續的危機,所幸在公部門的協助下找到了福和橋下的一塊公有地;這一切又要重頭來過,但這一次不同的是,社區居民是從一開始的基地打造就參與其中,為此,我們特別再向永和社區大學邀稿,安排一篇「尋回高度開發城市的生物多樣性」為濕地日專欄的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