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毛少翁社知多少?

2011102813:24

經過這段陪伴不倒翁尋根的過程, 印象中的社子 社子行 芝山岩遺址天母天和公園-番井沸泉 後,我對平埔族毛少翁社的認識有多少呢?我不禁自問著!

以下資訊來自平埔文化資訊網(http://ianthro.tw/~pingpu/index.html),稍作整理如下:

*「平埔族」一詞﹐常用來指稱居住在臺灣平野地區的「原住民族」。和其他臺灣的高山原住民一樣,都是屬於南島語系民族的家族。

*「平埔」兩個字,就字面的意思而言,就是「平地」的意思;「族」則是指稱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是用來指稱「居住在平地的人群」的簡易稱呼。四百年前,早在漢人來到臺灣拓墾、定居之前,臺灣西海岸的平原地帶,從宜蘭、基隆到恆春,已經有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部落認同的人群居住。因此,有些人認為應該稱為「平埔族群」比較恰當。這些比漢人更早居住在台灣平原地帶的不同人群,由於和漢人的語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在早期的臺灣歷史文獻中常被稱為「番」。從「番」的字形、字意來看,「番」是「禾」與「田」所組成的,是用來指稱以某種方式耕作的人,是一種生活方式。

*其實許多台灣人都有原住民、也就是平埔族血統。台北馬偕輸血醫學研究室主任林媽利抽上千人的血研究發現,百分之廿六台灣人有平埔族基因、估計約六百萬人是平埔族後代。只是經過幾百年通婚,族群早已「你血中有我、我血中有你」。

*昔日有一群人,因為家鄉生存不易,所以離開南方島嶼──有的會說這個島嶼的名字就叫Sanasai──的故地,往北遷徙。在移動過程中,人們先到一個名叫Sanasai的小島落腳,再以這裡為根據地,分別往台灣東海岸的某處登陸。之後,或者就此定居,或者繼續沿海岸,往更北方移動,尋找可以長久居停下來的地方。

◇大台北地區的Sanasai傳說

    所謂大台北地區,指的是北海岸及淡水河系的平埔村落。根據伊能嘉矩在1896-98(明治29-31)年的調查,當時北部的幾個平埔社群,流傳著如下的祖源傳說:

1.三貂社

我族原住於Sansai,為了捕魚,乘舟出海。後因遇到颶風,其中二船漂流到此地,在澳底灣上陸。同舟的二十餘人以Uke為頭人,建置三貂社,這已經是幾千百年前的事了。此即是我平埔(Peipo)人的開祖。其後子孫繁殖,遂各個分歧,一支成為宜蘭的平埔,另一支移往基隆。

2.金包里社

始祖在山西,因為原鄉日月並食,天地昏黑,大蛇盡出,僅存兄妹二人;遂結為夫婦,再繁衍子孫。後因山西發生大洪水,所以乘筏漂流,抵達台灣大雞籠的八斗仔海邊。登岸之後,帶犬登山、挖水成井,各安生業。祖先給長房「武荖也」金包里、雞籠、三貂三社;二房「礁簡也」蛤仔難、奇萊之地;三房「邦彥也」台北諸社;四房「野邦也」竹塹、大甲下社;五房「砂簡也」彥里、埔里社;六房「檳字也」下台灣、卑南;七房內山。

3.北投社

祖先是從一個叫做Sansai的地方,為了避難才渡海而來。他們在台灣北端的深澳登陸,然後繁衍子孫,形成各社。

4.毛少翁社

是由祖先Vaki-tononan的兒子,乘著叫做Kivao的船,航海漂來台灣;本國叫做「東洋」(Tanyyan)。

5.

是在中國人移來以前,由其他地方遷移來。

6.峰仔峙社

與里族、搭搭攸、錫口三社,由唐山(Ton-soan)的山西(Soan-sai)遷移而來。

7.雷里社

乘船漂著於北海岸。

8.八里坌社

由唐山的兄弟七人,乘船漂著於台灣北部;繁衍子孫後,形成分社。

大台北地區平埔社群有關祖先來源的傳說,幾乎一致指稱「故地」是一個叫做San-sai、Soan-sai,甚或漢字「山西」的地方。Sanasai在北部,掉字轉音成為San-sai,更進而文字化成為「山西」(福佬話唸),進而和中國產生「原鄉」的連帶關係。不僅如此,有的甚至還直接指出Sansai就在「唐山」。換句話說,大台北地區的Sanasai傳說,反映的是二十世紀初北部族群與漢人社會交融的歷史狀態。

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謂的「平埔族」隱含了兩個意涵︰「平埔」與「熟埔」。「平埔」一詞較流行於民間;而「熟番」是較官方的用語。

郁永和對平埔族人的形容是「平地近番、冬夏一布,粗糲一飽,不識不知,無求無欲,自遊於葛天、無懷之世,有擊壤鼓腹之遺風。」

~不知對平埔族毛少翁社是否有皮毛的瞭解!~